返回首页
您当前位置:首页>最新通知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介绍

(广州区域认证中心办公室电话:020-88654530  夏老师          对接区域:广东  广西  海南  云南  贵州  四川  重庆  西藏)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于2011年3月27日正式成立,作为国内胸痛中心的试点,我们根据美国胸痛中心国际认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和医院的特点探索性地建立了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模式。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是以心血管内科和急诊科为核心组建的一支胸痛急救快速反应团队。胸痛急救需要调动和借助全院、社会及政府等资源,为此,医院专门成立了胸痛中心工作委员会,由一名副院长和医务部副主任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委员,负责协调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各类资源。并设技术总监(负责中心的发展规范、医疗决策和管理)和行政总监(负责中心的行政管理和院前队伍)各一名负责胸痛中心的实际运作。该中心以十二导联心电图远程实时传输监护系统为技术支撑,建立了远程胸痛急救技术平台。中心为救护车和急救网点医院装备了该远程传输系统,当患者达到急救网点医院或救护车后,该系统可以将患者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监测信息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和冠心病监护室(CCU)、科室主任和胸痛中心总监的手机或掌上电脑,做到了患者未到,信息先到,CCU值班医生或主任、胸痛中心技术总监可以随时提供远程诊断和救治的会诊意见,指导救护车或急救网点医院的现场抢救(见图1)。若患者需要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在时间窗内的STEMI或极高危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则在患者达到医院前已经启动了导管室,并将术前准备工作提前到救护车上进行,当患者进入医院后绕过急诊科和CCU直接进入导管室进行急诊介入治疗,从而大大缩短了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简称D-to-B)的时间。若患者高度怀疑急性主动脉夹层或肺动脉栓塞,则在患者达到医院前即已启动CT室,当患者达到医院时,将绕过急诊科由救护车将患者直接送到CT室进行CT检查,从而大大节省了从患者呼救-转运-急诊科初步检查-会诊-确诊-救治的传统环节,赢得了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和急性肺动脉栓塞等患者发病后早期的宝贵救治时间。

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利用上述远程监护系统创立了“远程ICU“ 和”移动ICU“的新型医疗模式,并据此与周边地区30多家基层医院建立了急救物联网。对于基层医院急危重症患者,胸痛中心专家可以实现与现场医生共同监护,并进行远程诊断和指导抢救,我们把这种远程救治模式称之为“远程ICU”。远程ICU模式使得大医院专家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在早期参与基层医院的抢救,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对于必须转移到大医院救治的急危重症患者,我们按照ICU标准配备了救护车,各种生命支持系统如呼吸机、临时心脏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等均装备在救护车上,通过总医院专家的远程指导使得患者进入救护车就相当于进入了ICU,我们把这种救护车称之为“移动ICU”。“远程ICU”和“移动ICU”模式的实践,使大医院的优势技术力量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就可以随时为基层医院提供支持,从而彻底改变了现行的急救和医疗模式。

经过两年多的正式运行,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的年平均D2B已经缩短到70分钟以内,最短月平均D2B达到46分钟,最短记录21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在完成院内规范化流程建设之后,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已经提出并率先建立了国内首个区域协同救治网络,通过对基层或社区医院医务人员和社区人群的培训和教育,已显著缩短了从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未来的目标是希望与基层医院共同努力,在提高FMC-to-B达标率的同时进一步缩短从发病(Symptom-onset-to-B)到再灌注的时间。

向定成、秦伟毅、周民伟教授率领广州总医院胸痛中心团队将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体会编写成《胸痛中心建设规范与实践》一书,已于2013年8月正式出版,期望对促进和规范国内胸痛中心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